据统计,17世纪初,光是北美的河狸,应该有6000万到2亿。虽然北美的土著人口印第安人也会猎捕河狸,却仅仅是为了自己进食和御寒的需要。但当欧洲殖民者与印第安人做起了皮毛生意,河狸被捕杀的速度和规模就大大提高了。
遭此厄运的,不光有河狸,还有海豹、野牛等多种主要集中于北美北部区域、北极圈内外区域的皮毛动物。许多物种几乎被彻底灭绝,河狸这样的物种虽然未遭灭绝,数量却大幅减少,直接造成了北美生态环境的坍塌式危机,引发了大量区域性、流域性的生态危机。而且,这一贸易形式也成为了摧毁印第安人族群的直接和间接“元凶”:与欧洲人进行贸易的印第安人,感染疫病,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印第安人用皮毛换来消费品特别是烈酒,养成了嗜酒的传统,身体素质变得更加糟糕;依赖皮毛贸易而不是过去的放牧、耕种,使得印第安族群丢弃了过去的技艺,以及文化。这些在今天都被认为是文明多样性方面的巨大损失。
印第安人如今在美国已经变成了和格瓦拉一样的文化符号
皮毛贸易开始于16世纪初期,至17-18世纪上升到顶峰,其间刺激推动了若干个印第安人部族与欧洲殖民者之间展开的冲突、荷瑞(典)冲突、荷英冲突、英法战争、1812年英美战争,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战争,以及美国在19世纪的西进扩张。美国独立后,为了摆脱英国的贸易控制,还冒险将皮毛货物运送到清代中国,开辟了新市场,河狸皮毛等皮毛货物很受当时的清廷官员和富商青睐。
有意思的是,今天的加拿大,之所以人口总量要比美国少得多,也是因为当初的皮毛贸易利润足够丰厚,部分迁居到加拿大(当时是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地)的皮毛商人向家乡人传递了错误的信息,就是加拿大气候恶劣,无法长期定居,借此来保护自己的生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文化近日引进出版了美国环境、动物保护和历史研究学者、麻省理工学院环境政策和规划博士埃里克·杰·多林所著的《皮毛、财富和帝国:美国皮毛交易的史诗》一书。这本书梳理并成功的有条理再现了16世纪初以来的北美皮毛贸易,详致探讨了殖民者和美国西进者与印第安族群围绕皮毛交易的互动,在经济、环境、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带来的深远影响。这本书毫不隐晦的展现了欧美白人殖民者、西进者为攫取利润而对河狸等野生动物展开的地毯式、灭绝式猎捕,客观呈现了印第安人在皮毛交易中发生的沉沦、遭受的压榨。书作者写作此书详细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考证了皮毛贸易多项流传已久的传言,从而写成了一本可读性很强,可以帮助读者理解现代世界的环境代价的佳作。
所评图书:
书名:《皮毛、财富和帝国:美国皮毛交易的史诗》
作者:(美)埃里克·杰·多林
译者:冯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6月
书影
《皮毛、财富和帝国:美国皮毛交易的史诗》书中前半部展现了殖民地时期皮毛贸易网络的建立。今天的美国、加拿大东海岸的地区,都是在17世纪初,由皮毛商人、殖民者建立的。包括“五月花号”上的来客,也是冲着新大陆的皮毛贸易来的。荷兰、法国、瑞典、英国等欧洲国家当时迅速建立起了彼此的势力范围,一方面与印第安部落进行皮毛交易,另一方面竞相竞逐,竭力排除对方在区域内的势力,为此不惜经常采取侵略等军事冒险手段。
书作者援引文献资料的记录指出,在欧洲殖民者与印第安人的皮毛贸易关系稳定建立后,一些有远见的印第安部落的首领曾经希望欧洲人用其他货物替代白酒,作为皮毛货物的交易品。但这项提议显然没有被采纳。
北美殖民地定居者与印第安人之间经常爆发冲突。英国政府为了安抚印第安人,答应保障其部分权益,比如确定印第安人定居点不受殖民地定居者侵犯。但此举被北美殖民地定居者认为是阻碍其向西扩张的错误行为,对英国政府产生了极大的愤怒。美国独立战争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建国后,在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以前,经济发展依赖于皮毛贸易和种植园经济。《皮毛、财富和帝国:美国皮毛交易的史诗》书中指出,这使得北美生态系统的破坏被延续。而且,这种破坏,随着美国西进冒险家的步伐,一路向西,最终抵达太平洋东海岸。书中叙述了这一进程中,美国皮毛商人与印第安人部落之间建立的贸易合作关系,以及频繁的冲突。
随着被纳入皮毛商人捕猎、收购的皮毛动物种类的增长,这些动物在北美的存在数量越来越少。以野牛为例,从欧洲人登陆新大陆之初的上千万头,发展到1889年的1091头。这也催生了动物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政治家西奥多·罗斯福成为了最著名的生态保护主义者,推动美国开始建立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区,设置明确的狩猎期和禁猎期。而与之同时,国际上也开始限制、规范皮毛贸易。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幸存于世的部分皮毛动物物种的数量回升增长。今天的孩子们才有机会在动物园、国家公园一睹这些动物的风采。
西奥多·罗斯福成为了最著名的生态保护主义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