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肯定,甓,是砖瓦一类的制品。明清以来一些流传于世的运甓图,将所运之“甓”理解成了“瓮”“甕[wèng]”,也就是浇水灌园的罐子,主人公作抱瓮之状,显然是误解了典故的本义。
后世的使用
唐代元稹《纪怀赠李六户曹崔二十功曹五十韵》中有:“运甓调辛苦,闻鸡屡寝兴。闲随人兀兀,梦听鼓鼟[tēng]鼟。”白居易《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眼为看书损,肱因运甓伤。病骸浑似木,老鬓欲成霜。”
这些诗句或者表达对自己的激励,或者表达对他人的激励:不论是青春,还是暮年,都要抓紧时间,在具体事上磨炼意志,提升自己。
清代乾隆帝也在自己的诗文中多次引用“运甓”一典。如其《昼漏》一诗中说:“昼漏丁东朝复暮,驹过隙里百年度。陶公运甓惜分阴,心乎爱矣增予慕。”表达了自己仰慕陶公,学习陶公的爱惜寸阴,不虚度时光。
同时,乾隆皇帝也将“运甓”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专设有“运甓”习劳一门。在他《题养正图》六十首中的第四十一首就是《运甓习劳》,诗曰:“朝暮运百甓,习劳历厥躬。亹不遑暇逸,讵学清谈崇。昭烈叹髀肉,有志后先同。”诗中谈到了习劳运甓的意义在于让自己没有时间闲暇安逸,避免空谈议论,以实现自己的志向和梦想。
陶侃运甓,作为历史故事题材,也进入了戏剧创作。明末毛晋编辑的《六十种曲》中收录了明吾邱瑞所创作的《运甓记》,专门以戏剧这一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陶侃的生平事迹。
后世的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陶公的“搬砖”。在广州有“运甓斋”,供人凭吊。明张诩作《运甓斋》诗发掘其中的意蕴,说:“朝运一百甓,暮运一百甓。所运不在甓,思以强吾力。所强不在力,思以扶中国。”可谓充满了冲天的豪情壮志。
也有很多文人直接用“运甓”为自己的书斋或书稿命名,如明李昌祺有《运甓漫稿》,明陶士偰有《运甓轩文集》,清陈励有《运甓斋文稿》之类。也有化用到对联之中,悬挂于斋室,如“习勤朝运甓 省过夜焚香”。
从“搬砖”上溯到“运甓”,我们可以看到,词语的字面意思几乎是一致的,都是指“搬砖”,都带有一些“重复”“枯燥劳动”的意思。
虽然很难明确二者之间是否具有语词的亲缘关系,但通过比较和追溯,我们可以发现,这一对同义词语的产生,文言词语从生成到传播,更具有可追溯性,也更富于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而现代网络语词的发生则更具有偶然性,以表意交际为第一位,文化的内涵则趋于浅表和窄化。
THE END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徐华;原文有删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欢迎留言、分享、点赞
精彩推荐
“京社科”新媒体矩阵
京社科
新浪微博
今日头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